【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听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交强险自己车辆赔偿是如何规定,有哪些相关规定的相关内容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一、交强险赔偿标准基本规定
交强险不赔偿自己车辆造成的损失。交强险赔的是被保险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因此,己方车辆遭受损失的,如果属于对方责任的,由对方的车辆保险进行赔付。
法律依据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温馨提示】遇到法律问题,建议尽快找专业律师咨询,听律网网作为您身边的法律服务平台,凝聚全国各地27万+高效率、服务评价好的专业律师团队,直接在线咨询我们,省时省心!
听律网引用法规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第二十一条
二、"交强险赔偿责任比例的法律规定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分析1.负事故全部责任的,承担100%的赔偿责任;
2.负主要责任的,承担70%的赔偿责任;
3.负同等责任的,承担50%的赔偿责任;
4.负次要责任的,承担30%的赔偿责任。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的,相信已经解答了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多了解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有法律问题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更好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话,可以点击咨询按钮进行咨询,我们为您解答。
三、车辆交强险是否可以赔偿误工费?
赔的。交强险误工费的计算公式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元/月)×误工时间(误工时间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当事人采用信件、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有固定收承揽人可以将其承揽的辅助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承揽人将其承揽的辅助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应当就该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负责。入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正常情况下劳动工作收入-事故受伤后的承租人未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失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劳动收入。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二十条误工费技术转让合同可以约定让与人和受让人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的范围,但不得限制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四、交强险赔付范围和赔偿金额的比较
强制保险赔付的范围 凡是对第三方(除本车、本车上的人)造成损失的,无论是否有责任,都是强险赔偿范围。当有责任时,三方财产损失最高赔偿2000元,三方医疗费最高赔偿10000元,三方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0000元。无责任时,三方财产损失最高赔偿100元,三方医疗费最高赔偿1000元,三方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000元。五、"加强险赔偿金额的规范"
1、交强险赔付,保险法规定,先从交强险部分互碰互赔原则,即只要有责任,就是互相赔付,你的交强险赔偿对方,对方赔偿你的。本案,主责一方保险公司要赔偿死亡赔偿金11万元,如果有用药的,最高赔偿1万,有财产损失的,最高赔付2000元;
2、是赔偿交强险结束的部分划分责任,主次一般按照3-7分,即主责7成责任,次责3成责任。就对方死亡而言,如果最后计算是20万元死亡赔偿金,交强险赔付11万元后,剩余9万,次要责任的要再赔2.7万(买的商业险的,从保险走,否则自己掏),他自己还要承担6.3万(要是保险保了座位险,可以由他的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六、交强险赔偿车辆损失的规定和如何赔偿
交强险的赔偿牵涉到二个方面赔偿限额和赔偿。1,赔偿限额。在被保险人(驾驶员)负有事故责任时,交强险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2000元;在被保险人无责任时,死亡伤残赔偿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100元。
2,赔偿。死亡伤残赔偿项下的赔偿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医疗费用赔偿项下的赔偿包括医药费、诊疗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营养费、整容费。你在倒车时把别人的墙推倒了,应按交通事故处理,而且应该由你负全责,对方的损失属于财产损失范围,在交强险内是有赔偿的,保险公司应该在交强险的2000元的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内进行赔偿。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以上这些听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强险自己车辆赔偿是如何规定,有哪些相关规定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听律网相关律师。 更多法律知识,欢迎关注听律官方微信《听律网》,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