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听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贷款公司投诉应该找哪个部门?的相关内容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一、贷款公司投诉应该找哪个部门
1、要投诉贷款公司的可以找银监会,银监会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合同。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
第七条
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受法律保护。
引用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三十七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三十八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七条
二、个人在贷款公司贷款,因个人原因延期未还,贷款公司可以起诉个人所在工作单位吗
你好,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对方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身份证号、合同、邮件、手机短信、录音、汇款纪录等),及时起诉要他还钱。
要看欠条上面有没有还钱时间,若有,应在还钱时间到后3年内起诉,若没有起诉,则3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已过,同时要看你有无证据证明有时效中止或中断的情况。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息的四倍,高于四倍的部分利息无效。若起诉前发现对方有财产,可以申请保全。
三、贷款公司受法律保护吗,算高利贷公司吗
高利贷受法律保护吗什么是高利贷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至于利息超过多少才构成高利贷,由于在立法和司法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解释,在实践中只能按照民法典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对具体的借贷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认定其是否构成高利贷。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出台前,一般认为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公布后,高利贷的底线提高到了36。
二、民间借贷的利率为多少,才受法律保护9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到,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见,民间借贷的利率在24之内,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利率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要求,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如果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了36,则超过的部分可以不支付,已经支付的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返还。
四、利率在24至36之间,法律保护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没有约定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或者超过约定的利率自愿支付利息或违约金,且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借款人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借款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除外。如果借款人自愿,有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则这部分的利息法律支持。
引用法规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四、公司贷款需要股东签字?
1、视具体情况而定。企业法人贷款需要法定代表人及股东身份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公司法人做相关决定,通常都需要经得公司股东同意才行,则不签字不能贷款。如果股东决策表决,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是可以执行决议进行贷款的,则部分股东不签字的仍然可以贷款。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二条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2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 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引用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四十二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四十三条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以上这些听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贷款公司投诉应该找哪个部门?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听律网相关律师。 更多法律知识,欢迎关注听律官方微信《听律网》,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