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听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顺义区离婚打官司是多少个?的相关内容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一、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
法律规定,诉讼离婚分为三个阶段起诉、审理、判决。孩子的抚养权主要以对孩子的生长有利为原则,一般的未满两周岁的孩子由女方抚养,满两周岁的孩子夫妻都是有权争取抚养权的。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提交起诉书以及以下相关的证据材料1原告方的身份证原件,审核完即归还原告。2双方夫妻关系的证明,一般可提供结婚证和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3夫妻共同财产的证明,一般提交财产清单即可,具体在开庭时提交也可。4有子女的还应当提交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簿。5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这是肯定需要的,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离婚,原告还要从法院开具判决生效单。
二、离婚官司打官司要多长时间,打官司的时间要多久
您好,关于“离婚官司打官司要多长时间,打官司的时间要多久”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的规定,一般来说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这种案件打官司要多长时间是有明文规定的,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3个月。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30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0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审理第一审船舶碰撞、共同海损案件的期限为1年;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审理对民事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审理对民事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对罚款、拘留民事决定不服申请复议的,审理期限为5日。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审理涉港、澳、台的民事案件的期限,不受上述案件审理期限的限制。裁定再审的民事案件,根据再审适用的不同程序,分别执行第一审或第二审审理期限的规定。下列期间不计入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公告、鉴定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中止诉讼、中止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恢复审理或执行的期间;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可以点击“咨询我”在线咨询,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三、如何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
您好,针对您的如何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问题解答如下法律规定,诉讼离婚分为三个阶段起诉、审理、判决。孩子的抚养权主要以对孩子的生长有利为原则,一般的未满两周岁的孩子由女方抚养,满两周岁的孩子夫妻都是有权争取抚养权的。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提交起诉书以及以下相关的证据材料1原告方的身份证原件,审核完即归还原告。2双方夫妻关系的证明,一般可提供结婚证和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3夫妻共同财产的证明,一般提交财产清单即可,具体在开庭时提交也可。4有子女的还应当提交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簿。5起诉离婚需要打官司吗,这是肯定需要的,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离婚,原告还要从法院开具判决生效单。
四、打离婚官司,法院如何处理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五、没领证离婚怎么打官司
1、没领证不需要离婚,也就不需要打官司。没领证双方就没结婚,婚都没结,就不存在离婚这一回事。因此当事人之间属于同居关系,自行解除同居关系即可,无需向法院起诉离婚。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
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引用法规
[1]《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2]《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条
六、起诉离婚打官司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纠纷,要不要打官司,对打一场官司需要花多少时间必须有所考虑。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对打官司需要多少时间有详细的规定。 第一审普通程序 立案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审理前准备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供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送达判决书当庭宣判的,打官司的时间应当在十日内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结案时间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即结案时间。
七、我想请教一下一方想离婚一方不同意可以打官司吗
一方想离婚一方不同意可以打官司的。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2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8、一方与他人通奸、与他人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1
0、一方好逸恶劳、有吸毒、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1
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
2、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
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
1
4、一方有家庭暴力行为的。
1
5、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
八、没领证离婚应该怎么样打官司
因为男女双方并没有领取结婚证,所以在法律上男女双方并不存在婚姻关系,只是普通的恋爱同居关系,男女双方不存在离婚的说法。男女双方现在想分开就可以直接分开,与谁结婚也是自由的,不会因为男女双方办过酒席或者举行过婚礼仪式就认定法律上的婚姻关系。1、按照法律规定,我国只承认1994年之前的事实婚姻。对于1994年之前的事实婚姻,当事人离婚时按照一般婚姻的离婚程序进行。一般而言法院会先行调解,经调解和好或撤诉的,确认婚姻关系有效,发给调解书或裁定书,经调解不能和好的,应调解或判决准予离婚。
2、1994年2月1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法院会让当事人去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这种情况下的男女双方不存在合法婚姻关系,也就没有离婚这一说,所以男女双方的同居关系自行解除就可以,如果单纯就解除同居关系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但也有一种情况下法院会受理,那就是在诉讼中涉及男女双方的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纠纷,法院依法审理。
3、对于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的离婚申请,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判决离婚。
4、对于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受理的离婚,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但两种方式只能选择其一。
到法院起诉离婚,当事人首先要向法院递交《民事诉状》,诉状中应注明离婚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并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
5、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6、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7、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
8、法庭审理后,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依法判决。
9、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应当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九、没领证离婚应该如何打官司
没领证不需要离婚,也就不需要打官司。没领证双方就没结婚,婚都没结,就不存在离婚这一回事。因此当事人之间属于同居关系,自行解除同居关系即可,无需向法院起诉离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
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引用法规
[1]《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以上这些听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顺义区离婚打官司是多少个?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听律网相关律师。 更多法律知识,欢迎关注听律官方微信《听律网》,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