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听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老人房子过户给子女,怎么办房产证的相关内容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一、老人的房子过户给子女,怎么办房产证
1、老人房子过户给子女办理房产证手续如下
将老人的房产转让给子女,可以与子女签订赠与合同,然后到房产局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
或与子女签订买卖合同,约定购房价格,然后办理房屋变更登记手续。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九条
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或者其他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引用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九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二、安置房房产证如何过户给子女,有没有法律依据
律师解答
安置房房产证,在拿到安置房房产证之后,如果要过户给子女则需要携带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户口本,安置房的所有权证书,土地所有权证,房管局要求的申请材料,到当地的房管局去办理过户登记。
一般提交的材料包括开发商名下的房产证原件。
开发商的法人委托书。
拆迁前个人房产证原件或房产证注销证明。
被安置人身份证复印件。
拆迁安置协议。房屋移转过户申请书。
房屋权属登记申请书。
测量分户平面图等。
《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温馨提示】遇到法律问题,有81%的当事人第一时间通过与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来了解问题的可能风险殊不知背后的法律纠纷,遇到法律问题及时找专业的律师咨询,点击咨询按钮快速找到最合适、可靠的律师,能够降低该问题上存在的95%以上的常见法律风险。
引用法规
[1《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
三、房产证过户后,还可以办理房产证吗,房产证过户
房产证过户也可以通过继承实现,那如何办理房屋继承手续一、手续要到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注销户籍,办理死亡证明。二、到区或市公证处(原外销商品房到市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房产继承分两种:一是遗嘱继承,二是法定继承。需要提交的材料有:1、被继承人死亡证明;
2、该套房屋的产权证明或其他凭证;
3、户口簿或其他可以证明被继承人与法定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证明文件;
4、继承人的身份证件;有遗嘱的继承权公证另需提交的资料:被继承人所立遗嘱(该遗嘱必须是已公证过的遗嘱,其他形式的遗嘱由于无法认定其真实性,因此暂不予采纳)。三、办理房屋过户登记,申请人是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下列文件: 《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身份证明(复印件)、房地产权证书(原件)、 继承权公证文书或者遗嘱公证书和接受遗赠公证书(原件)\ 契税完税凭证(原件)。四、遗赠和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不同,需要支付税收。房地产继承过户所需的费用办理房地产继承过户有一些费用发生,主要是房地产继承权公证费用、房屋估价费用及房地产过户的税费:
1、继承权公证费用;继承权公证费按照继承人所继承的房地产的评估价的2%来收取,最低不低于200元。
2、房地产价值评估费用;房地产价值的高低不同采用差额定律累进方式来计算房地产价格总额(万元) 累进计费率‰100以下(含100) 5101以上至1000部分
2.51001以上至2021部分
1.52021以上至5000部分
0.85001以上至8000部分
0.48001以上至10000部分
0.210000以上部分
0.
13、房地产继承过户税费;由房屋评估价0.
05%的合同印花税、100元的登记费、5元的权证印花税组成。
4、契税;法定继承人继承房地产,免契税,对非法定继承人遗嘱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需要缴纳契税1.
5%。如一套100万的房子办理继承过户,要承担5000元的房屋评估费用+2万元的公证费用+500元合同印花税+100元的登记费+5元的权证印花税=20215元,费用可观,所以有的人在购买房地产的时候直接将房屋登记在子女名下。但如果双方申报的房屋价值符合市场价的,一般可以免掉评估费用、而且公证费用如果只公证签名的,仅需要数百元,这样费用就大大的节省了。如您情况比较复杂,听律网网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你询听律网网专业律师。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以上这些听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房子过户给子女,怎么办房产证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听律网相关律师。 更多法律知识,欢迎关注听律官方微信《听律网》,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